第二節 北伐的成功與革命的教訓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四章 由北伐到抗戰

  

  自民國十三年中國國民黨改組以後,全國民眾的革命運動,皆歸於國民革命的青天白日旗幟之下。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的經濟恐慌接踵而來,各國的革命運動,亦相隨並起。蘇俄的革命由戰時的共產主義改取新經濟政策,而蘇俄建國的基礎乃得以奠定於列強環伺之中,土耳其於革命成功之後,建立獨立自由的民族國家,更使我亞洲民族激昂奮發。我們中國的國民革命,即在這震盪世界的風潮裡面,發揚民族的精神,統一民眾的意志,集中革命目標,增強革命運動,克服帝國主義者與封建軍閥妨害革命的陰謀與活動,當時革命的根據地雖只限於廣州的一隅,而革命的風氣已風靡於全國。於是國父一方面在革命發源地訓練國民革命幹部於黃埔,並自領各軍誓師討曹。而一方面在曾錕既倒之後,乃抱病北上,本於國民的要求,號召全國各民眾團體,主開國民會議。國父在十三年十一月北上宣言裡面,告我國民說:「國家之命運,在於國民之自決。」故召開國民會議的目的,在求全國國民於國民會議之中廢除不平等條約與解決中國內政問題;並期望各地覺悟的軍人,能以其武力與國民相結合,而化國內所有的一切軍隊為國家的武力,亦即為國民的武力。

  當時北京政府沒有誠意接受國父開國民會議的主張,又溺於媚外的心理,怵於外力的干涉,所以更畏懼國父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國父為了這兩個主張,在北京反革命的空氣籠罩包圍之中,不顧一切,堅決奮鬥,而未能成功,竟於十四年三月十二日飲恨長逝。但國父臨終的遺囑仍諄諄以開國民

---------------------------------------------------P.52---------------------------------------------------

會議與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重任,留給中國國民黨全黨黨員和全國國民,期其實現於最短時期之內。其時國民革命軍正討伐陳炯明逆軍於廣東的東江,乃於極端哀悼悲慘之中,削平陳逆,統一廣東,奠立軍政時期的基礎。到了十五年七月,國民革命軍繼國父的遺志,就誓師北伐。北伐的目的,就是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所說的:「革命戰爭之目的,在造成獨立自由之國家,以三民主義擁護國家及人民之利益,故必集中革命之勢力於三民主義之下。推倒軍閥,與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所以國民革命軍所到之處,民族主義的運動遂蓬蓬勃勃的風起雲湧了。當時的民族主義運動,乃承接五卅慘案、漢口慘案與沙基慘案所激起的潮流。英國政府看出了中國民族主義的力量不可遏阻,乃以備忘錄建議九國公約簽字國:「一俟中國成立有訂約權的政府時,立即商談條約的修改。即在此項政府未成立之前,各國仍當採取與九國公約精神相符合,且與現狀相適應的政策,並尊重中國國家的願望。」美國政府亦在國務卿凱洛格正式文告中,表示尊重中國之統一與獨立:「美國願與能代表中國之政府商談中國關稅自主與撤廢領事裁判權」。不料國民革命軍克復南京之初,又發生了南京不幸事件,並有英美日法義五國的通牒,提出嚴重的要求。然而中國與英美法義之間,在國民政府遷都南京以後,就於這些事件,都能得到相當的解決。惟有日本軍閥冥頑不靈,始終沒有認識中國國民革命的力量,所以南京事件直到七七抗戰發動以前,猶未能獲得解決。至於長江流域北洋軍閥各派的勢力,在這九個月之間,皆為我國民革命軍所消滅,國家民族的內憂外患,在這短短的時期中,竟樹立了澄清掃蕩的初基。

  在此時期,我們要沉痛回憶國父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會詞。於此不能不重加複述的,就是

---------------------------------------------------P.53---------------------------------------------------

開會詞裡面所說的:「有一件事要大家注意,就是從前本黨不能鞏固的地方,並不是有甚麼敵人用大力量來打破我們,完全是我們自己破壞自己。……所以全黨的團結力量便非常渙散,革命常因此失敗。」這就是說:沒有內憂,則外患便無由侵入。一國如此,一黨亦是如此。當國民革命中心力量集中與統一的時期,不獨軍閥望風崩潰,即列強對中國國家民族的認識,也可以深入一層,外交進行更是順利。不幸正在這革命成敗的重要關頭,而國民革命軍內部遭遇了分裂,國父付囑的重任,國民共赴的大業,幾至失敗於中途,這是一件最傷心的痛史。

  在這個時期,使中國國民黨的基礎幾至於破壞,國民革命的生命幾至於絕滅的事件,就是民國十五六年之間汪兆銘和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國民黨中及國民革命軍中積極的進行分化工作。中國國民黨到了這種情形之下,對於容共政策,就不得不重加檢討了。這段故事,我自然不忍追,但當時汪共同謀的內幕,我到了今天還是不明不白。究竟是汪兆銘利用共產黨呢?還是共產黨利用汪兆銘呢?還是汪共互相利用呢?這件事情始終是成了一個謎。然而汪共同謀的事實是很明顯的,尤以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為最著。但當時的事實,明明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違背了他個人資格入黨的信約,而且他們一方面在理論上以為國民革命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要乘國民革命的發展,而轉化為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又以為國民黨並不是一個政黨,不過是各階級的政治聯盟,要乘國民黨的發展,來發展共產黨的組織。當時共產黨的領袖們如陳獨秀等,在「新青年」「響導」各刊物裡面對於這種理論,到處都是赤裸裸的表示得詳盡無遺。而又在另一方面行動上,他們對國民黨內部,在各種事實上,挑起了左右

---------------------------------------------------P.54---------------------------------------------------

派系的衝突,對於一般國民與社會之間,則煽動社會革命的階級鬥爭。他們又在階級鬥爭的口號之下,對於農工則視為屬於共黨獨佔的工具,而造成產業的停頓。其它經濟社會之損失,更不待言。尤其是當時他們對於青年乃以讀書求學為反革命,以浪漫放蕩為覺悟分子。他們號召青年,相率鄙棄我民族的固有道德,甚至以禮義廉恥為頑固,孝悌忠信為腐朽。狂瀾潰溢,幾乎不可挽救。乃復於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五年之間,贛南湘東以及皖西豫南鄂西川陝各地,兵連禍結,閭閻為墟。至今痛定思痛,追原禍始,仍不外乎是由於這漢奸汪兆銘一手造成的所謂「寧漢分裂」的一幕慘劇而來。因此國民革命軍內部竟告破裂,而北伐軍事亦遂陷於阻滯與內訌之中。這是國民革命過程中最深刻的教訓,亦是歷史上最悲慘的一頁。總之國家大事,只有出於至誠,本於大公,方能成功。否則利用他人,或被他人利用,甚至於狼狽勾結,互相利用,以求得一時徼幸的成就,到了最後,畢竟是不能逃於「誠者自成」與「不誠無物」的公例,其結果是沒有不失敗的。何況革命是一件國家民族惟一的大事,決無徼幸成就的可能。我到了今日為什麼還要提起這些話呢?就是因為這一段革命的教訓太痛苦了,國家的損失太大了,人民的犧牲太慘了。如果沒有這六七年的內亂,則今日抗戰局勢,自然大不相同,就是太平洋及世界局勢,亦必因之大變。敵寇決不敢向中國這樣大舉侵略;即使他來侵略,也早已被我們逐出國境之外,這並不是意外的事。所以這段教訓是活潑潑的、是現實的、是最寶貴、最值得研討的、是不會隨事實的過去而失去其意義的。我要使國內愛國者,和有志於革命的分子,都能懲前毖後,引為殷鑒,那對於我們以後革命的前途,必有補益,故仍不得不忍痛的一述。

---------------------------------------------------P.55---------------------------------------------------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